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
(中國減貧故事)“紅色聖地”韶山探路鄉村振興 提升小康“含金量”
中新社韶山12月1日電 題:“紅色聖地”韶山探路鄉村振興 提升小康“含金量”
作者 付敬懿
“今年10月21日才開業,如今已接待了1.1萬名研學人員,平均每户村民增收7000元人民幣。”11月末的韶山氣温驟降,“90後”韶山知行研學實踐營地創始人毛頻卻仍難得清閒,忙着與村民協調預約團隊的蔬菜種植、漁獵豐收等體驗項目。
48棟白牆青瓦的民房掩映在“百花園”中,每户牆上都張貼着實踐基地的編號牌,屋內是軍營式的集體宿舍。這是毛頻與韶山銀田村一起依託秀美田園、美麗庭院,以紅色資源為橋樑開闢的新型鄉村旅遊項目。
湖南韶山,新中國締造者毛澤東的故鄉。這個曾有144位革命烈士、1598名仁人志士為民族獨立、人民解放而獻身的地方,如今是中國最熱門的紅色旅遊目的地之一,每年到此瞻仰參觀的遊客達兩千多萬人次。
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、龐大的遊客體量,讓韶山旅遊業迅速崛起,貧窮閉塞的小山村變成了富裕新城市。2019年,韶山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6.14億元,全面小康實現程度98.5%,城鎮、農村居民收入分別達43577元、28173元。
距離毛澤東故居20分鐘車程的銀田鎮銀田村,充分享受到旅遊的“紅利”。六米寬的村道一路前行,兩側的景觀綠化帶、整齊劃一的太陽能路燈,以及整潔亮麗的現代化民居、秀美庭院,讓人賞心悦目。
過去,銀田村村民守着“綠水青山”這個金飯碗,卻要靠天吃飯、外出務工,日子過得緊巴巴。如今,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和紅色文化資源,村民種植靈芝苗木、開農家樂、辦研學基地,從“農民”變身“老闆”。
銀田村扶貧產業基地大棚裏,一株株碩大的靈芝如傘如蓋,最大直徑達1.8米。觀賞、藥用和食用,各類靈芝都是村民脱貧增收的“仙草”。曾經的貧困户劉必武笑稱,“在這幹活,既有靈芝吃又拿錢,滋味挺好!”
作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,韶山對經濟基礎薄弱村落依託“全域旅遊”抓規劃,尋找紅色文化、美麗風景與富民的最佳契合點,推動觀光、休閒、研學等新業態蓬勃發展,勾勒出“處處能旅遊、時時可旅遊、人人享旅遊”的美麗畫卷。
韶山以旅遊業為主導的產業扶貧也讓80%以上貧困户實現穩定增收。在韶山,圍繞旅遊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01家,毛家食品等重點產業扶貧項目輻射帶動1700多名貧困人口。
毛澤東故居所在的韶山村,曾是“十户人家九户窮,紅薯柴棍養一生”的光景。上世紀90年代,吃着“紅色旅遊飯”的韶山村率先進入小康。
“精神富,才是真的富!”在75歲的前韶山村黨委第一書記毛雨時眼裏,小康生活是農民富、村莊美、風尚好。為此,退居二線的他穿上志願者紅馬甲,做起“紅色宣講員”,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政策。
弘揚敬老之風,村裏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可領600元紅包;養成學習風氣,村裏孩子考上大學給予獎勵……如今,韶山村黨委書記毛春山琢磨最多的是如何提升村民素質,激勵向上向善的精氣神。“韶山村的發展是中國鄉村建設的見證,也希望能為實現全面小康之後的鄉村振興探路。”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