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
甬派客户端記者 時曉竹
在鄉間田頭,常常可見農民挽起褲腳種田插秧;
在人大校園,有一位喜歡扎着小褲腳的老師。
這位小褲腳老師,真心、用心、貼心,行走鄉村,把論文寫在大地上,更寫在村民的心坎上!
他,叫叢志強,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設計系副教授,被稱為“小褲腳教授”。
他不遠千里,從北京著名學府來到浙東小山村,再到貴州大山裏,探尋“藝術振興鄉村”新路徑,往返飛行40多次,行程超過12萬公里,相當於“繞”地球三圈;
他不辭勞苦,600多天裏,帶領研究生團隊駐村時間超過120天,與村民同吃同住,用創意設計喚醒村民荒廢多年的老手藝,讓他們變身“藝術家”;
他不亦樂乎,花最少錢、用本地原料、村民自己幹!短短5個月,讓“無基礎、無特點、無優勢”寧海葛家村成為全國“網紅村”,讓山谷盡頭的鄞州城楊村平添“國際旅遊村”大夢想;奔走黔西南,在剛脱貧的貴州晴隆縣定汪村點燃奔小康的希望之光……
經常戴着草帽,騎着電動自行車,叢志強把自己變成了“農民”,成了村民掏心窩的人。
“有用!能賺錢!”叢志強用藝術設計賦能村民。
如今,三個村已經誕生了五六百名“鄉建藝術家”、數十個產業空間,振興鄉村的動力澎湃。
“小褲腳教授”以美化人,破解“政府幹、百姓看”“來時熱鬧一陣子、走了回到老樣子”的困境,美了村容、好了村風、富了村民。
“心中有愛,腳上帶泥,這樣的大學教授再來一打!”
“他是新時代知識分子的楷模!”
……
人們這樣為“小褲腳教授”點贊。
藝術賦能村民,村民振興鄉村,叢志強團隊這條路越走越清晰,“未來,我們要讓更多村子找到方向,有活力有動力,讓村民迴歸鄉村振興的主體,把鄉村振興這篇論文寫在更廣闊大地上!”